跳到主要內容區

【展覽】第18屆李仲生基金會視覺藝術獎_張永達、李秉璈 雙個展

18屆李仲生基金會視覺藝術獎_張永達、李秉璈 雙個展

 

 

展期|2024/3/20(三)- 2024/4/27(六)

開幕茶會|2024/3/23(六)下午 200

地點|成大藝坊 成大光復校區 學生活動中心1

主辦單位|國立成功大學、成大藝術中心、財團法人李仲生現代繪畫文教基金會

 


 

展覽介紹

財團法人李仲生現代繪畫文教基金會為實現李仲生先生遺志,提倡及推展現代繪畫,鼓勵現代藝術創作為目的,特創立「李仲生基金會視覺藝術獎」,兩年舉辦一次,以不分媒材、年齡、性別等徵選方式鼓勵台灣當代藝術家投件。今年為「第十八屆李仲生基金會視覺藝術獎」,為求公平起見,主辦單位每屆邀請國內具有公私立美術館館長、研究員、藝術評論或國際策展經驗之大學教授或專家學者擔任評審。今年評審委員為曲德義、石瑞仁、黃步青、陶文岳、施淑萍五位。

本屆投件作品為104件,與上一屆105件作品相差不多,「李仲生基金會視覺藝術獎」的特色在於「不設限」,作品只要是具有 原創性,個人風貌及當代精神的藝術家,媒材不拘,凡海內外各地區華人均可參加。因此,本屆投件者除來自臺灣,也包括來自中國大陸、澳洲華裔等地區。正因為沒有獲獎的「屬性」或「風格」趨向,且獎金豐厚,因此今年有許多當代藝術創作者投件,其中不乏有許多獲得臺灣各公私立藝術單位競賽得獎者或參展者,或參與國際數位藝術節展出者,也包括受邀參與各公私立美術館展覽之當代藝術家,以及近年來臺灣藝術博覽會各畫廊代理展出的專業藝術家等等,高手雲集,競爭激烈。為求審慎,經過五位評審委員三次初選、複選和總審票選與討論,最終由「張永達」與「李秉璈」兩位藝術家分別榮獲「視覺藝術創作獎」,每人各得獎金新台幣參拾萬元整,及獎座乙座。

本次兩位得獎者將帶來得獎作品於國立成功大學成大藝坊展出,屆時歡迎大家共襄盛舉參與開幕暨頒獎典禮盛會。

 


 

獲獎者

❚ 張永達1981年出生,專注於新媒體藝術創作,作品呈現方式包含多種形式,如聲音、影像、實驗聲響、聲音裝置和現場演出等,呈現的內容主要以關注生活中細微之處,容易被忽視的現象和聲響,透過聲音、材質、科學、資料、統計、數據的實驗和研究的方式,探討人與科技、環境之間的關係,試圖用個人不同的身體感官去探索生活環境的不同面。作品思緒清晰,表達媒材完整且多元,具有當代藝術創作趨勢特色,故獲得全體評審一致共識,榮獲此獎。

 

展出作品

Without Composing_nº4

2022

聲音/影像裝置

木板、蓋格-穆勒管、蓋格-穆勒管模組、微電腦晶片、IPS 面板、電腦、壓克力、玻璃、監聽喇叭、褐簾石、投影機

尺寸依空間可變

在巴哈的作品中,編號BWV972~987的作品,是由改編其他作曲家作品而成,保留了部分原曲,也加入巴哈自己對於節奏編排的風格。Without Composing_nº4將使用BWV972~ 987之中的作品,以馬可夫鍊演算法為基礎,依照巴哈原曲進行機器學習以及演算版本的演奏,作品透過客製化Max/MSP 程式,使用MIDI資料先演奏原曲,再將蓋格-穆勒管所偵測到的放射粒子(來自宇宙射線和裝置上的褐簾石)數值,提供給馬可夫鍊作為機器學習的數值模型,來進行演算法演奏版本的順序參數。作品每小時將演奏一次原版,再接著演奏演算法版本的樂曲,裝置小螢幕上則顯示目前演奏得樂譜、放射線數值和演算法順序變化的關係,馬可夫鍊演算法的樂曲版本,是基於原曲樂譜,沒有新增與修改樂譜,改變的只有因演算法產生的音符順序變化,因此時而聽起來像原曲,時而又像新的曲目,在無人為干涉和終止的情況下,演算法版本可以無限制的一直演奏下去,沒有重複與終點。

Without Composing_nº5

2023

影像、聲音裝置

蓋格-穆勒管、蓋格-穆勒管模組、微電腦晶片、IPS 面板、電腦、壓克力、玻璃、褐簾石、鋯石、花崗岩、不銹鋼

尺寸: 61(長)x61(寬)x164.5(高) 公分 *3 (三組件)

《Without Composing_nº5為一件聲音影像裝置,包含三個組件,這件作品提出了一個問題:「什麼是真正隨機的本質?」在數學、統計學與眾多演算法之下,不乏各式各樣隨機系統,但真正的隨機,卻僅限於物理和真實類比的世界之中才能產生的現象,而在放射性粒子運動與衰變的過程中,隨機尤其明顯,此作品使用蓋格-穆勒管,分別偵測三種具有微量放射性的礦石和稀土—花崗岩、褐簾石、鋯石,將紀錄放射粒子的活動數據化並產生隨機數,以此為基礎去描繪三組即時電腦程式生成影像,隨機數據可影響影像程式參數例如:X/Y/Z座標、動作力、牽引力、分子數等),這三組影像可視為來自無形放射粒子所創作生成的數位動態畫作。。

 

❚ 李秉璈1998年出生,主要以平面創作為主,其作品著重在透過繪畫者的角度來詮釋身處於資訊時代,面對各種影像信息,快速充斥在日常生活下對個人生活影響的回應。創作者透過重複切割、鋪色、打磨、拼貼畫面等繪畫手法來進行嘗試繪畫的各種可能性,以詮釋科技影像、通訊媒體環伺生活的情況。參展作品創作主題獨特,貼近當代,手法多元具創新語彙,故獲評審青睞。

展出作品

「切片」的狀態是我認為最適切的說法和執行方式,有存放、剖析、存取、安放等想像,這是我想處理的一種質地,如何將現成的圖像素材,用切片般的方式保存下來,是一種相當個人化的存取。回過頭思考使用這些圖像的必要性時,發覺這些素材在我日後進行作品的構思時,仍清楚記得當時擷取的原因,因為構圖的張力、怪異、不合時宜……發展成漂亮筆刷會很不錯、可以拼湊為有趣的畫面等等,諸如此類或大或小的原因。而在電腦進行初步的構圖的處理,則是各種暗示和布局,使後續實體作品的處理上更快進入狀況,去揉合感性經驗。之後會有更多解離形象和畫面的處理,或大或小的圖像編排方式,則欲暗示隨意放大縮小的視覺經驗。小圖拉伸成大畫面,大圖縮小為一點,可以產生各種變化。會不斷強化如此的畫面發想。利用各種動態的瞬間、刻意為之的凝視狀態、影像的碎塊作出繪畫性的反應,形成獨特的視覺語彙,使繪畫不僅僅是視覺圖樣的經營,也包含一種自我認同、自身定位的表達。

 

藝術家CV

張永達 張永達_CV_Ch

李秉璈 李秉璈_CV_Ch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