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2025臺南國際人權藝術節

2025臺南國際人權藝術節
2025 Tainan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Festival
藝術是人權Art is Human Rights
 

當我們談論人權時,我們常會把藝術當作是認識《人權宣言》文本意義的一個方法途徑。如此一來,藝術彷彿能讓我們看清宣言本身隱含譴責的事實。也就是說,因有《人權宣言》在先,才能透過藝術創作來看見譴責的事實,反之,就什麼都看不見。

蘋果是蘋果,香蕉是香蕉,然而為什麼「藝術是人權」?

我們拿「藝術」來隱喻「人權」,用一事物來描述另一事物,兩個不同的事物在同一時間被並列、對照,沒有哪個在先、哪個在後的問題。「時間意識」是它們兩者間的共同點。當我們說「藝術是人權」時,我們反問:創造的意識和人權的意識是否皆是「時間意識」的反射?是否都從「看見」開始?

人權社會是一個以「尊重」為本的社會,它發展出來的藝術創作是有時間意識的。當我們意識到「她也是人,怎麼可以這樣對她」、「我應該被尊重」、「他們可以這樣表達」這個意識本身有它的前後關係──它是有原委的──它建立在「未來、現在、過去」的時間軸上。Edmund Husserl說:「時間不是一個外在的容器,而是意識本身的結構」。我們之所以能夠經驗「變化」、「連續性」、「過去、現在與未來」,是因為意識本身具備了一種動態結構。先出現的不是制度、條文,而是意識的察覺。沒有時間意識,就沒有時間經驗,沒有時間經驗,我們如何談人權?

我們透過藝術及教育的方式與公眾對話,如展覽、表演、紀錄片、映後座談、課程講座等,來喚起公眾對人權議題的關注和行動,促進人權議題的推廣。

 
主辦單位:國家人權博物館、國立成功大學
承辦單位:國立成功大學 藝術中心
聯合主辦:國立成功大學 文學院、國立成功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國立成功大學 博物館
協辦單位:國立成功大學 臺灣文學系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