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藝文誌】「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112-1實踐課程-寫作篇)

 

「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

蕭子琳

作為台灣新電影運動代表人物之一,楊德昌導演擅長以小人物的深刻故事映照大時代的氛圍,透過影像作品探討少年探索、都會文化、性別權力、歷史批判等議題,以超越時代的洞察力與獨樹一幟的美學精神,為台灣電影留下難以取代的資產。
此次展覽計畫緣起於 2019 年,當時楊德昌導演遺孀彭鎧立女士與國家電影中心洽談《獨立時代》與《麻將》數位修復事宜,並寄存了一萬多件從未公開的珍貴楊德昌相關電影文物,包含各時期的電影筆記、作品企劃書、劇本、書信、製作文件及眾多影音資料。國家影視廳中心歷經三年的研究梳理後,與台北市立美術館合作,推出此次歷來最完整的回顧展,並同步放映主題影展。展覽透過七個主題:「時代的童年」、「略有志氣的少年」、「城市探索者」、「多聲部複語師」、「活力喜劇家」、「生命沉思者」、「夢想實業家」,呈現楊導四十多年來的創作軌跡與思想藍圖,並以沉浸式意象空間的當代藝術策展手法,引領觀眾走入從幕前到幕後的影像世界。

一走進此回顧展,首先來到的是如同時光隧道的「時代的童年」展區。此區將楊德昌各階段的生命歷程與國際重要事件並列於同一倒敘時間軸上,除了可一步步追溯楊導從一愛塗鴉的中學生、在美國工作的電腦系統軟體設計師,到投入電影創作、成為獲得各國際影展獎項的大導演,更能夠感同身受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其作出的抉擇與面對變動世界的回應。

第二階段「略有志氣的少年」的開場規劃尤為令我印象深刻。此區以楊德昌導演最為人所知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為核心,作為回顧展中第一部深入剖析的作品,讓即使對於楊德昌電影不是如數家珍的觀眾也能快速進入狀況。首先看到的是兩個面對面的大型投影幕,分別播放《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電影未曾曝光的珍貴試拍片與最終成片,兩片段略有不同卻時時呼應,如一側播放著女主於沿廊孤獨的背影,同時另一側則放映男女主在沿廊碰頭,並搭配「以後不要丟下我一個人在這不管」的對白;又或是透過屏幕於展場空間的相對位置,呈現對峙、舉槍倒下等畫面間的互動,再加上兩投影幕中央實體置放的桌椅與吊燈,不僅與電影中的部分場景如出一轍,在劇情走向高潮時,展場中的吊燈也同時晃動閃爍了起來,虛實交錯的感官體驗,讓觀者彷彿也跟著少年少女一同身處於六零年代的台灣。

 第三部分「城市探索者」由「城市」與「女性」兩個主題交織而成,圍繞著《浮萍》(1981)、《指望》(1982)、《海灘的一天》(1983)、《青梅竹馬》(1985)及《恐怖份子》(1986)這幾部作品。穿梭在展區大小、高低、角度交錯的投影幕之中,可同時觀看到上述幾部作品的片段影像,簡短而具有標誌性的畫面和對白配樂,或喚醒對其作品的觀賞印象、或建立起對於這些電影的初步認識,為接下來對於各部電影作品豐富詳盡的介紹進行了鋪陳。

除了大型的沉浸式空間設計外,「略有志氣的少年」及「城市探索者」展區的其餘部分也透過精心的安排,使得此回顧展跳脫平乏的純文物展示,而是更立體多元的還原創作時的完整脈絡。從前期發想時的劇本大綱、角色與場景設定、分鏡表,拍攝現場時的順場表、場記表、劇中道具、劇組側拍等,到拍攝剪輯後的成片和宣傳海報等成果,及報章雜誌的報導與導演當時的採訪影音等,豐富的創作痕跡以多重形貌交錯呈現,讓人得以揣摩當時的工作樣態。在那個還未數位化普及的年代,工整嚴謹的手寫劇本與各式表格,搭配上不同色筆的標記塗改、隨興添加的附註或插畫…… 一筆筆都承載著楊德昌導演反覆詳細編排推敲的思考歷程。

後半部分的展區中,「多聲部複語師」試圖彰顯楊導於電影中以音畫錯置、或不同聲音堆疊所建構的複數聲景,現場以自身極富情感的朗讀錄音與電影部分片段交疊,以聲音與畫面的相互配置,創造出更強烈而有深度的影像表達。「活力喜劇家」聚焦於導演生涯中後期積極參與的劇場創作部分,同樣屬於場面調度的藝術,可透過現場完整的紀錄影片與劇本、側拍紀錄等幕後文件,相互參照楊導遊走於兩種創作媒材間的同與異,並感受其在面對台灣文化變遷、「香港回歸」等議題時如何以劇場形式進行詰問與探討的實驗性手法。「生命沉思者」則從楊導對於科技與人文核心命題的不輟思考,帶出其於事業晚期跨足動畫製作之創舉。雖無較具代表性的完整作品,但從展示的種種片段皆可體會到其豐沛的創作能量、向著夢想極致的追求與對於世界趨勢的呼應。

「夢想實業家」作為整場回顧展的結尾,節錄了楊德昌導演數十部未拍攝的電影劇本或綱要,及其關於電影理念的書寫與表述,展現其對於影像創作的多面思考與未竟之志。同時也邀請多位國際影人,如啟發楊德昌開始從事電影事業、並於多年後成為好友的德國新浪潮電影導演韋納.荷索(Werner Herzog)及各方導演、資深影評人與演員,分別追敘對於這位導演的回憶與對其領域的影響。

「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不僅展出內容扎實豐富、主題規劃脈絡清晰,也透過當代策展手法,進一步思考原先繁雜冰冷的舊文物,如何融合沉浸式投影空間、光影設計、藝術動力裝置、虛實交錯等布展形式,以多樣的資訊收發管道,最大化地與各面向的觀眾產生互動與共鳴,使得不論是楊德昌導演的資深影迷、曾身處同時代的市井小民、又或是對楊導作品還較不熟悉的年輕一輩,皆能在此展覽的任意環節、影像、敘事中獲得感觸與啟發,讓楊德昌導演的精神轉化成不同的形式,延續在每位觀者未來的人生道路中。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