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更新日期
【藝文誌】《 Are we not drawn onward to new erA》《我們不就正在邁向新時代》- 反璞歸真的藝術創意(112-1實踐課程-寫作篇)
《 Are we not drawn onward to new erA》
《我們不就正在邁向新時代》- 反璞歸真的藝術創意
By Ontroerend Goed
邱子宸
在瀏覽 2023 台南藝術節的活動與節目清單時,Ontroerend Goed 吸引了我的目光,一個來自比利時根特的劇團。《The Scottish Journal of Performance》曾給予劇團此評論:
“The most consistently challenging theatre-makers of the past decade.”
Ontroerend Goed 的作品時常跳脫戲劇框架,他們強調即時性,更擅於邀請觀眾觀看甚至參與演出。2007 年,他們以《The Smile Off Your Face》於海外首次演出,演出時讓觀眾在輪椅上蒙著眼睛參與其中,採用一對一的形式令人耳目一新。另一部作品《£¥€$》則是讓觀眾成為演出的一員,步入劇團精心布置的賭場,演員與觀眾的高度互動與沉浸式的劇場漸漸將金錢世界的殘酷與現實烙印於眾人心中。不僅演出形式多元,Ontroerend Goed 豐富且不可預測的劇情更成為他們的表演標誌,內容涵蓋生活中各式各樣的思考,過往作品中曾設計的場面包括:用一晚講述宇宙史;將觀眾變成選民,用自己手中一票淘汰演員;帶陌生人穿梭鏡子和虛擬化身的迷宮,讓他們認識自己。劇團多元的創意承擔起社會責任,將各議題融入劇情,將現實處境建構於劇場中,透過體驗引領觀眾反思自己在這大千世界下如何自處。
人生新篇章,邁向新時代
今年暑假才至比利時短期實習,獨自一人遠在他鄉生活的體驗是人生的新篇章,至今依舊時常夢回這小巧可愛的國度,根特市猶如童話般的古色古香市容與根特大學的清新活力互相輝映,令造訪此城的我流連忘返。這份特殊的情感與本次富具巧思的劇名讓我決定走入台南文化中心感受 Ontroerend Goed 的創造力,步入人生新篇章、邁向社會新時代。
文明-破壞-回歸-共榮
在蘋果被吞噬後,支撐著蘋果的樹木也隨之被撕裂……。
在整個表演中,並非所有的元素都是完全真實的,但這棵蘋果樹確實是真實存在的,象徵著自然世界的樹苗矗立於舞台中,在充滿人造物的環境中顯得格格不入,觀眾步入劇場時便能感受到極大的衝突感,燈光隨著戲劇開演漸漸黯淡,留下照耀樹苗的燈光,自然世界的氛圍逐漸被建立。而後演員先後出場,發出奇異的聲響與語言,其中一位文質彬彬的男角色將唯一一顆蘋果從樹上摘下,與其曖昧的女角色一同分享了這唯一的果實,如同聖經創世界中亞當與夏娃偷嚐禁果,象徵著人類文明的展開,對於自然的破壞也隨之而來,為敘事增添了更深層次的內涵,探討了創造和毀滅的主題。蘋果樹的下場並非只是被摘取唯一的果實而已,看似兇殘的角色在果實被摘取後,突然在某個時刻,開始對果樹展開無謂的傷害,打破盆栽劇烈的聲響震撼全場,這看似平凡的舉動成為一個有力的隱喻,象徵著犧牲──不論是花盆還是現實中的樹木,一個舉動便生動地突顯了環境破壞的主題,透過細節牽動觀眾的心弦,深刻地詮釋人類行為的後果。觀眾們在他一片片撕裂樹枝的過程中發出了嘆息聲,我也為這顆無辜的樹苗嘆息了一聲,即使去年參與設計藝術實作課程,在台南後壁長短樹里整理新基地時才清除了許多生長於其上的眾多植物……。
隨著象徵自然的蘋果樹被破壞,一位飾演小男孩的角色也帶著他的氣球出場,他帶著他珍惜的氣球在舞台上快樂的奔馳。新世代的人們出世即擁抱了人造物,遠離了自然。突然間,他的寶貝氣球飄走了,飄向舞台不可見之處,侵入了人類無所見的自然環境。小小的人造物氣球消失,天上突然降下許多五彩繽紛的塑膠袋,台灣市場常見半斤、一斤的紅白相間塑膠袋亦在其中,整個場面頓時複雜了起來,人工元素的引入為表演帶來了超現實和視覺上的震撼。接著角色們從一旁拖出了一尊巨大雕像,一邊吆喝一邊將雕像建於舞台中。雕像的融入進一步豐富了表演的視覺效果,每個雕像都成為敘事的默默見證者,象徵著人類在塑造和改變周遭世界中的角色。雕像的建立伴隨著煙霧翻騰,前半小時的戲劇便以整個舞台充斥著混亂與醜陋結束,是非常刻意且有些難以理解的。此外,整個過程對話稀疏且無法理解,原先以為是比利時荷語,心裡正納悶著國際劇團怎麼會沒有以英文作為主要台詞或至少在舞台兩側放上字幕供觀眾參照,若語言未通,何以讓觀眾走入演員塑造的情緒中呢?接續觀察才又發覺演員台詞並非是荷語,那麼他們的對話到底欲如何傳達給大家?一切都在我心中成為謎團。
文明-破壞-回歸-共榮
大屏幕降下,一時之間,所有事物都暫停動作,接著錄影帶倒帶,在前進之後,演出必須反轉。《Are we not drawn》是一個災難式的寓言,將錄影帶倒帶,則是在承諾修復。而這時的配樂每一步都伴隨著 William Basinski 的《Disintegration Loops》,這首設計用於瓦解的作品,每一步、每一個音節都有其目的。一切混亂正被恢復,雕像被肢解;煙霧回收;塑膠袋吸回天上;蘋果樹重生,而此時的台詞一時之間都轉回英文,且在舞台雙側也都投影附上了字幕,此時戲劇中心驚喜現身,我先前心中的疑惑也瞬間消散。原來前半場之台詞揭示了劇情反轉以及其倒敘手法,一字一句都是反過來發音的,造就其外星球般的語言與氣氛,或許正在瀏覽此篇文章的你也早已發現,劇名《Are we not drawn onward to new erA》是一迴文,正反讀取相同,劇名、台詞、劇情三重驚喜讓人不得不佩服藝術家們的創意與安排,步步引人入勝。
文明-破壞-回歸-共榮?
《Are we not drawn onward to new erA》劇名本身就蘊含著深刻的意義,正反唸時呈現相同的名稱,這一巧妙的設計使得劇名成為整場演出的一部分,呼應了劇中的主題,將觀眾引領進一場時空穿越的冒險。《Are we not drawn》是破壞與混亂的過程,氣球的出場與飄上天是人工物品侵入自然的第一步,而倒敘時正當所有角色要離去時,小男孩執意要拿回氣球才肯離去也是代表人造物完全退出自然生態;《onward》是修復生態災難的過程,所有劇情在小男孩取回氣球並離去而劃下終點。留下《to new erA》伏筆,也提供觀眾思考的契機,清除了過去的錯誤與混亂回歸原點,接著呢?文明與人類的生存伴走,始終有發展的必要,如何與最初的自然生態共榮、邁向新的時代,是更值得深思的。
藝術價值與引領思考的社會責任
《Are we not drawn onward to new erA》的獨特之處之一在於巧妙運用了順時與特殊的倒敘,挑戰觀眾對於傳統敘事結構的預期,以非線性的方式敘事。儘管這種手法一開始對觀眾來說可能有些迷惑,但演員精湛的肢體語言彌補了這種不確定性,使得故事情節更加生動。這種語言的超越不僅展現了表演者的技藝,同時也豐富了劇情的層次,巧妙表達故事情節,彷彿平衡了這種非傳統的敘事方式。
劇情的推進節奏緩慢,有時甚至顯得單調而枯燥,可能會挑戰部分觀眾的接受度。然而,在這種刻意的緩慢中,提供觀眾深入思考並連結敘事更深層次的機會。如此的單調成為創新元素展現的畫布,觀眾的內心自我省思在空白畫布上添加色彩,提供了一種離開傳統戲劇範疇的新鮮感與參與其中的體驗。
《Are we not drawn onward to new erA》是一場引人入勝的藝術之旅,雖然無法確定其闡釋是對人類的努力充滿希望,還是會因極其誇張的舖述而使努力顯得徒勞而絕望,但它依舊演繹出一群才華橫溢的藝術家,其融合了多種戲劇元素,並在表達方式上突破傳統的勇氣。Ontroerend Goed 藉由這部作品再次展現了他們在劇場創作上的卓越才華,引領觀眾思考人類與環境、時間與空間之間微妙的平衡關係,在最後的掌聲中留下觀眾心靈深處的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