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藝文誌】藝術家朱銘介紹與書寫(112-1實踐課程-寫作篇)

藝術家朱銘介紹與書寫

 

陳姿宇

 

身為成功大學的學生,特別是所屬學院位於光復校區的我來說,最印象深刻,且幾乎每天都會看到作品映入眼簾的,應該就非雕塑藝術家朱銘莫屬了,因此這篇藝評作業將選擇朱銘藝術家作為撰寫的主題。根據過往資料,朱銘藝術家在成大內最顯眼的作品「飛撲」及其它他的系列作品是配合成大第十屆藝文季,於2009年由成大傑出校友葉榮嘉董事長借給母校展覽的,雖然成大是以工學院起家,但因為身處在藝文氣息歷史風韻豐富的台南,因此校方也相當重視藝術教育,因此校內有了如此多的藝術作品,也讓身為學生的我有機會在大學時期除了學習到專業知識外,也能沐浴在充滿藝術的氛圍中,進而知道這位傑出的台灣雕塑家。

    朱銘是在日治時期出生在苗栗通霄的農家,其初期的藝術學習皆在台灣,並不像當時許多藝術家是透過國外留學、拜師成名後返台,他同時也不適藝術科班出身,最一開始是他在家中附近的媽祖廟,向廟裡的雕刻師傅朱川泰學習,就此開始了他的雕塑生涯,而在他出師後,也在許多地點雕刻工藝品作為謀生技能,在這段時期,除了將其作為事業外,他也開始尋找踏入藝術領域的道路,直到他向近代雕塑與現代雕塑大師楊英風拜師後,具許多資料指出這是他由工藝邁向藝術創作的重要轉捩點。

    朱銘的師傅楊英風,是台灣最早期將東方文化融入西方雕塑的藝術家之一,因此朱銘後續的創作風格也受他影響頗深,像是我們所熟知的「太極系列」就是其一,與此同時,因為朱銘是學習工藝雕塑出身,純熟的技法是他的專長,但藝術領域上並非只需純熟的技術。如何透過精神與靈性傳達藝術美感才是更重要的,因此楊英風傳授「丟」概念給他,讓他有了更多藝術美學的概念。而在創作材質的方面,起初學習工藝雕塑時,朱銘以木頭作為創作材料,接觸現代雕塑後,開始使用銅、鐵、石、不鏽鋼、海綿、陶瓷等進行創作,這也是他由工藝雕塑轉變成藝術雕塑的一個重要轉變。而在他的工藝背景,加上後來的藝術養成後,他的作品融合了兩種特色,展現出了一加一大於二的獨特風格。

    而在朱銘的創作風格主題上,主要可以分為初期的鄉土風格,以及後來他透過學習太極、增加精神的內涵後,逐步發展出的中華文化風格「太極系列」與「人間系列」。在鄉土風格上,他透過自身成長於農家的背景,整合了傳統藝術及當時時代背景1970年代美術鄉土運動,展現出來的寫實風格作品,在這個風格上〈同心協力〉是他最廣為人知且受到文化界最重視的作品,他以當時農業社會最常見的牛車作為意象,展現了勤勉、奮力前行及堅持的精神,這個作品除了奠定了朱銘在藝壇的位置,也被視為是台灣美術鄉土運動的重要象徵,同時,這年他也獲得了許多榮譽,像是十大傑出青年、國家文藝獎等等。

    在獲得這麼多的榮譽過後,朱銘並沒有停下自己創作的腳步,反而是透過自己生活的經驗以及像是學習太極運動等等的啟發,創作出了更多的作品,這也就是我們會經常在校園內看到的飛撲、大對招等等,就是在這個時期的作品,將靜態的雕塑作品做出了活靈活現的生動風格。在這之後,他也跨出了國際的第一步,到美國吸收自由奔放的氣息,進而創作出了他的人間系列作品,同時也將他的作品展往國際,也獲得了相當多的國際肯定。

    在創作完作品之後的晚期,他將自己眾多心力投注在了美術館的籌備,展示他豐富的藝術創作,在籌備過程中,包含整個園區的規劃及設計都由他自己親力親為,這也是目前他自己視為最大的作品,這個美術館除了提供展示作品的功能之外,同時也提供作品鑑賞及教育推廣等等功能,提供了許多教育活動以及館校合作機會,展現了朱銘對於傳承及推廣努力;而在設計美術館的同時,他創作的腳步也並未因此停下,也有了風格上的大轉變,像是從顏色來看就可以看出明顯的差異,例如在校園中我們常見到的朱銘作品均以深色如黑色等等,這便是他在比較前期的作品,而在後期,他便轉往全部的雕塑只以白色上色,因此僅從顏色上便可以看出他創作時期的不同之處。

    雖然他在之後便少以作品形式呈現在公眾眼前,但在一場以藝術為主題的座談會上,他也發表了對當今教育,特別式藝術相關科系同學的看法,當時也是造成了軒然大波,因為他認為現在學生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因此不知道自己在學什麼,最終不知道自己能做出什麼,因此難以達到學以致用。雖然他講的話在眾人聽來相當嚴厲,但這也許是基於它自身背景所提出的建議,因為他自己也是出身農村,經濟狀況不是太好的環境下,他仍然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因此我認為他這段話是在鼓勵像他一樣處在不利環境的同學們,應當也要不受經濟限制,努力發展自身專長去創作、學習,才能在吸收許多養分之後發光發熱。

    綜觀朱銘的一生生平,可以看出他的將全部生命都奉獻在藝術領域上,從他生命的時間軸上,同時也能夠看出了台灣七零年代至八零年代藝術史的演變,我們可以從他的生命中同時學到兩件事,一是對於一件事的專注與執著,二是不斷保有創新與學習的熱忱,即使在取得成功後仍持續進行創作並傳承予後代。雖然他在去年疑似因為久病輕生讓眾人相當惋惜,但他所留下來的價值與努力仍然值得我們學習。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