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更新日期
【藝文誌】創傷地景、認知地圖與記憶建築 — 劉芸怡個展(112-1實踐課程-寫作篇)
創傷地景、認知地圖與記憶建築 — 劉芸怡個展
鍾沂璇
這場藝術展覽帶領觀眾穿越歷史的迴廊,透過藝術家的攝影作品,深刻地探討建築、空間、記憶、歷史、潛意識、殖民和文化混種之間的複雜關係。展覽以不同的系列呈現,每個系列都是一次深度的思考,以及對人類在戰爭中如何改變和形塑地貌的深切探討。透過攝影作品感受到建築、空間和記憶之間微妙的聯繫,以及戰爭對這一切帶來的深遠影響。每一張攝影作品都是一幅凝視歷史、凝視人性的畫面,在思考中尋找共鳴。展覽不僅僅是一個藝術的呈現,更是對於社會、文化和心靈層面的啟示,在這場旅程中獲得對於歷史與記憶的新視野,見證著歷史的變遷和空間的轉變。
「失敗的建築」
深刻反映東德時期的歷史背景。這段時期國歌歌名為「從廢墟中崛起」,人們似乎習慣性地背向廢墟,前行的腳步卻似乎無法避免地陷入重複循環。藝術家以這段歷史啟發,繪製了一系列「失敗的建築」藍圖,以探討軍事建築從設計之初就注定的失效和失敗。這個系列不僅呈現軍事建築自然與人造、創傷與地景、暴力與建築的嵌合過程,更提出對於這種建築命運的深刻省思。
「創傷的延遲」
以建立圖像資料庫為主軸,將過去至現在以及未來所拍攝的與歷史及記憶的創傷有關的圖像呈現出來。這個持續並開放的圖像資料庫,是一次對被遺忘傷痕的探尋和紀錄,將未曾親身參與的、遠去而沈默的創傷歷史呈現在觀眾面前。以認知地圖的理論作為基礎模型,這個系列將圖像重新定位、串連,形成一幅用來記憶創傷的空間地圖。透過這樣的過程,觀眾得以看見創傷如何潛入意識之下,影響著世代。
「歷史造景」
藝術家將目光聚焦於金門,探討國共內戰後金門的戰地遺跡。這片土地在漫長的戰地歲月中,根據軍事用途被逐步改造。國軍在島上建造無數據點、碉堡、防線,以及地下如蟻巢的坑道。當情勢不再一觸即發,島上的戰地建築重新被大自然覆蓋,成為被歷史遺忘的場所。這個系列透過攝影作品,深刻探討人類在戰爭中如何介入並改造地景,以及這些地景如何反映歷史的傷痕。
「下沈的記憶」
德國海岸的 Sondervig 和 Blavand,拍攝二戰時期希特勒下令所築起的大西洋壁壘。這些碉堡因海岸侵蝕逐漸下沉、被沙掩埋,或是被荒草埋沒、碎裂成塊,成為一種深具象徵意義的景象。從曾經捲入戰事的歷史到今天被遺忘,這裡成為德國人度假觀光的景點。攝影作品在冬日起霧的海灘上,捕捉到這群神秘而巨大的水泥掩體,既像是來自荒涼的過去,又像是來自未來的預言,警示著文明和帝國野心的衰敗。
「消逝的肖像」
藝術家對於不同城市及歷史文化脈絡中傾頹、無人居住的房屋的觀察和捕捉。這個系列的攝影,透過不同的透視點和時間點拍攝同一個對象,再將這些大量的影像重新組合起來。這樣的創作過程使消逝空間的意義被提升、價值被轉化。這種方式讓觀眾更能深入感受建築空間和人之間的情感連結,以及這些廢墟如何在時間中凝結了豐富的歷史故事。
漫步在街道上,可以留意到生活周遭其實存在很多廢墟空間,「廢墟」對我來說是一個擁有既神秘又淒涼的歷史感,莫名的想探究其背後所承載故事,卻又難以在短時間內搜索到答案,這種模糊的記憶存載,搭配飽和度低的灰蒙色調,在我眼前就像是有一層濾鏡,令人莫名的著迷,總是會不自覺的停下腳步,眼睛不斷在廢墟的空間搜索著,找尋古老記憶堆疊的空間故事,再用攝影記錄下這恍惚似時間暫停的瞬間。
而目前生活居住的台南也是富含歷史古蹟的城市,傳統古蹟和寺廟真的是隨處可見,除了比較正式的傳統建築之外,在面對新公寓式住宅的興起,舊住宅的空間使用也是一個議題,近年老屋改造也是的商業趨勢,重新定義「老屋」空間利用,置入不同的活動型態,像是民宿或是咖啡廳等等。
對於我來說雖然「廢墟」和「老屋」都存在歷史背景和意義,但其實是有很大差別到。「廢墟」是一個極具精神層面的幻想意義,不是直接的戳破歷史事蹟,而是赤裸裸的凌亂不堪,長時間未經人類介入,存在著莫名的神秘感與隱約的恐懼感。而「老屋」則是一個存在著歷史歲月的建築,但經過人為介入的影響,修復且整理舊空間,也完整的將老屋的歷史背景紀錄下來,對於文化保存具有極大重要性。
而藝術家在作品中所提到二次世界大戰、國共內戰以及冷戰時期的歷史建築,在二次世界大戰後,嬰兒潮和房屋短缺的問題,屋主寧願空屋減少修繕費用以抬高房價租金,以致房租房價高漲,也影響當時的年輕世代無法負擔高額房價,因此多數國家開始興起佔屋運動,合法化佔用閒置或廢棄的空間,實現居住的社會正義,重拾破敗的建築空間和人之間的情感連結。除此之外當時有很多不同領域的創作者,也會在廢棄閒置空間中進行表演藝術創作的活動,使空屋的存在不再只是成為廢墟,一個虛無不定的場域意義,而是注入不同文化的活力,轉換更新一層的空間使用意義。
世界大戰的導火線,可能只是上位者為利益的衝突紛爭,但戰爭時代結束對社會大眾來說,不僅僅只是一場浩劫後的重生,甚至影響到日常生活和更廣的藝術文化,改變的是土地和歷史記憶的傷痕,更深一層面的是人對空間使用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