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展覽】月臺過雨——譚荔潔個展 Rain on the Platform - Tan Lijie, Selected Works

 

月臺過雨——譚荔潔個展

Rain on the Platform - Tan Lijie, Selected Works

 

策展人 | Lynne Howarth-Gladston、Paul Gladston 葛思諦

時間 | 2024/05/06 (一) – 2024/06/07 (五)

開幕 | 2024/05/11(六)14:00

地點 | 成大藝坊 成大光復校區 學生活動中心1樓

主辦單位 | 新南威爾士大學UNSW Sydney、國立成功大學藝術中心

 


 

展覽介紹

藝術家譚荔潔的影像、攝影、動畫及裝置作品生動展現了現實世界與夢幻世界之間多重而富於變幻的碰撞。
在譚荔潔作品中,交織纏繞的多元維度營造出微妙而引人入勝的氛圍,以及不斷鋪陳開來、充滿不確定性的思考與情感傳遞。
空間交錯融合、互換流動;時間時而放緩,時而加速、壓縮、膨脹、停滯或倒流;在寂靜中,聲音與那些微不可聞的噪音不期而遇;故事起始卻又淡出,在他處及不同時刻以不同方式開啟;意義、意圖與身份顯而易見,卻又從未被完全突出。

譚荔潔的作品與歐洲/美國前衛及後前衛藝術中的解構與陌生化表現手法(攝影和裝置本身就是互不關聯的媒介)有著不言自明的聯繫,同時亦通過這種方式與歐洲浪漫主義對崇高無限性的憧憬產生了共鳴。在美學上,譚荔潔的作品亦與中國傳統儒家文人的文化追求遙相呼應,亦即在看似對立的事物之間尋求一種和諧共生的關係。在西方化前衛藝術的解構遺產之上,其作品關注的是當前物質至上社會的控制性欲望及其極具破壞的環境影響,並表達了在人類社會與自然世界之間建立更為和諧關係的渴望。
在這種跨文化的視角交織之中,沒有一個視角能夠完全淩駕於另一個視角之上。

自五世紀以來,“氣韻生動”——人與自然之間的一種精神共鳴,而非純粹理智的認知——素來被中國傳統儒家文人奉為詩詞和繪畫創作中的圭臬。在儒家文人文化當中,“氣韻生動”體現了“陰”(世俗、消極、背離光明、具有女性特質)與“陽”(天道、積極、面向光明)這兩種基本宇宙狀態之間的動態互動與最終和諧。自西元前四世紀起,這種二元思維就與中國的道家思想聯繫在一起,並與詩畫創作中的“虛實”之說不謀而合——即實與虛之間相互作用、彼此共鳴,又相互促進。在傳統儒家文人文化中,詩畫對自然的表述均力圖呈現一種非理性/理性的自然真實感,而非單純的客觀描述。

譚荔潔的作品中頻頻涉及到各種中西方的文學典故。這種視覺與文字的交融,與儒家文人文化中那種旨在模糊繪畫與詩詞邊界的趨向遙相呼應。在這一文化傳統中,繪畫能夠引發詩意(兩者皆運用相同的水墨揮灑技巧創作),反之亦然,但彼此之間的轉化與互譯絕非易事。“在雙通道影像作品《月臺過雨》中,瓢潑大雨令快速建設中的城市節奏驟然暫停,打亂一切看似井然有序的節奏。清晨通勤高峰時段的上班族們流露出急切、焦慮或是茫然的表情。馬路已成一片汪洋,下水道猶如春泉般沸騰,但馬路對面的公園卻呈現出另一派勃勃生機。這部作品深入探討了城市與自然之間微妙而緊張的關係。使用藍曬工藝創作出的圖像,經由陽光顯影後,通過傳統膠片模式以每秒12幀的速度連續播放。這種緩慢而古老的創作手法旨在對日新月異的資訊化社會節奏做出反思,並通過畫面細膩地刻畫出現代勞動者的群像,正如讓·弗朗索瓦·米勒在其1857年的名畫《拾穗者》中所捕捉到的田間勞作者的身影一樣。”——譚荔潔

譚荔潔現仍在其家鄉深圳居住和創作。這裡地處中國大陸與香港的交界處,是一個能夠與藝術家作品的不確定性意義及情感產生共鳴的中間地帶。

 


 

藝術家 譚荔潔 

藝術家及作品介紹

譚荔潔(出生於1991年)於2017年從中國美術學院(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跨媒體藝術學院獲得藝術碩士學位,並在2015年作為交換生赴英國倫敦金斯頓大學深造。譚荔潔先後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分校(2022年)以及澳大利亞霍巴特的薩拉曼卡藝術中心(2023年)舉辦了個展。她的作品亦參加了在薩拉曼卡藝術中心(澳大利亞霍巴特)、希帕畫廊(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北京)以及英國諾丁漢大學Djanogly畫廊等多地舉辦的群展。譚荔潔的影像作品《世界》曾在2012年全球華語大學生影視獎頒獎典禮榮獲“最佳創意獎(劇情)”;另一部影像作品《熱帶地區的奧斯曼》被悉尼白兔美術館收藏。

 


 

本展覽由新南威爾士大學裘蒂絲尼爾森現代藝術講席教授捐贈資金資助與支持

 

瀏覽數: